电池企业通过缺陷检测模型,电池良品率提升2.3%;药企利用分子模拟模型,新药研发周期缩短40%……近期,“模术空间”在苏州启动,各类大模型赋能企业降本增效,成为苏州人工智能产业茁壮成长的缩影。
明天(11月11日),2025江苏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大会暨首届人工智能OPC大会将在苏州召开,大会将发布一系列支持政策,进一步推动苏州抢抓“OPC”新机遇,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作为经济大市、工业强市,苏州在人工智能领域努力建设“核心企业引领、上下游协同”的产业格局,构建起覆盖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的全产业链条。今年1至8月,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实现营收2472亿元,增速18.7%,全市已建设60余家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载体,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近2500家,累计培育入库工业大模型139个,勾画出“人工智能+”城市的新图景。
强化系统布局,把人工智能植入制造基因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苏州瞄准“人工智能+”七大重点方向,出台《苏州市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城市行动方案(2025—2026年)》,目标到2026年底,全市集聚人工智能企业超3000家,智能经济产业核心规模年均增长超20%,推动人工智能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
“AI+制造”从技术研发到落地需要怎样的“生长土壤”?10月18日,全省首个“模术空间”在苏州国际科技园(SISPARK)启用,不仅为苏州“AI+制造”融合发展树起了物理地标,更营造出一个资源高效配置、技术快速迭代、场景深度融合、产业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
“‘模术空间’相当于一座‘数字热带雨林’,这里拥有企业成长所需的全要素——阳光、雨露、土壤,会营造出万物竞相生长的创新生态。”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张峰介绍,赋能体系从资源供给到技术转化到场景落地,再到成长支持、生态协同,一应俱全。
企业身处“模术空间”,即可获得全资源支撑保障、全流程中试验证、全场景应用对接、全周期资本赋能、全方位人才服务、全链条创新生态,以4200P智算算力、全要素资源供给筑牢技术研发根基,又通过中试基地加速算法向制造方案转化;既开放工业场景让AI真正走进工厂车间,又以全周期资本、全方位人才服务化解企业成长顾虑,更整合微软、中国科学院等顶尖力量形成协同生态,最终让AI赋能制造的每一步都有支撑。
张峰说,“六全”要素把AI+制造链条上的每一环都串联起来,将推动苏州制造业在智能化转型中实现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升级”的跨越。
应用场景牵引,前沿技术赋能千行百业
无需厨师掌勺,智能炒锅能精准复刻大师风味,制作出一道道安全、标准且美味的餐食;机器人手臂使用灵活,快速冲泡咖啡……这些颇为科幻的场景,通过熙香智厨推出的新产品,已成为现实。
10月21日,上海熙香智厨机器人有限公司在昆山完成签约,“人工智能+餐饮”标杆项目总投资达3亿元,加快智慧餐饮产业布局。
“昆山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以及一流的营商环境,为我们技术的快速落地和广泛应用提供了绝佳平台。”上海熙香智厨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刘瑾信心满满地说,“我们将全力推进总部项目建设,打造一个辐射长三角的智慧餐饮服务网络,为企业、医院、学校等各类场景提供更安全、高效且富有‘锅气’的餐饮体验。”
随着应用场景持续拓展,人工智能技术改变着千行百业,一种更智能、更高效、更具想象力的城市生活呈现在人们面前。
苏州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结合苏州城市和产业特点,把人工智能技术切实运用到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社会治理、医疗健康、金融、交通等关键领域,从具体场景入手,让人工智能技术和实体经济更好地结合。
苏州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苏州已经获批建设全省唯一的制造领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获批承接国家金融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试点,16家单位入围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项目,总规模60亿元的省级人工智能专项母基金已完成设立,将人工智能场景应用作为关键抓手,不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场景应用的深度融合。
创新特色品牌,“AI创新走廊”贯穿南北
今年5月8日,立讯集团选择常熟智算未来城核心区,签约落户立讯机器人总部基地项目,占地面积66亩,总投资50亿元。据了解,常熟智算未来城于2024年10月投用,致力于构建“AI+汽车”“AI+智造”“AI+具身机器人”“AI+生命健康”“AI+纺织服装”创新应用产业集群。
“立讯机器人项目是立讯精密在常熟的又一重大布局。”立讯集团副董事长王来胜表示,项目将聚焦工业机器人研发、智能装备制造及自动化解决方案,与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声学通信等常熟现有优势产业形成深度联动,实现产业协同,构建“智造+服务”全生命周期产业链。
在鼓励各地争相发展人工智能的基础上,苏州为构建特色鲜明的品牌形象,营造高浓度产业生态,针对重点板块的产业基础与资源优势,聚焦大模型、数字智能、具身智能、智算应用四个领域,打造“一城一地一谷一空间”的特色品牌。
其中,苏州工业园区打造“模术空间”,相城区塑造“数智新地”,吴中区建设“具身智谷”,常熟市发展“智算未来城”,形成品牌协同效应,提升整体辨识度与影响力,并分别形成“模型+”“数据+”“机器人+”“算力+”的生态体系,加速赋能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苏州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全市将进一步发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以四大集聚区为关键节点,形成贯穿南北的“苏州AI创新走廊”,鼓励和引导四大集聚区带动全市人工智能产业主动“向外”链接,并分别形成“模型+”“数据+”“机器人+”“算力+”的生态体系,加速赋能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形成内部“南北联动”、外部与上海“东西呼应”、错位发展的产业布局,树立苏州人工智能标杆品牌,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创新生态“苏州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