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体育 太阳城app IM体育平台 十大正规赌博平台大全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苏州要闻

“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绘新卷

时间: 2025-10-26 01:42 来源: 苏州日报 访问量:

生态兴则文明兴。

“十四五”以来,苏州市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宏大乐章中,始终贯穿着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铿锵节拍。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标志性成果,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一幅“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的现代化锦绣图景在江南大地徐徐展开。

这五年,是苏州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幅度最大、生态效益提升最显著的时期。2024年,全市PM2.5浓度降至29微克/立方米,较“十三五”末下降12.1%,优良天数比例攀升至84.2%,连续4年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领跑全省。水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太湖连续17年安全度夏,达到国家良好湖泊要求。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连续多年稳居95%以上,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触手可及。

厚植“绿基底”,筑牢生态屏障

曾经机器轰鸣的张家港东沙化工园区,如今归于宁静。这片长江沿岸的土地,在2013年之前,曾为张家港市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完善基础设施作出了积极贡献。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经济功臣”,张家港却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毅然启动了关停转型工作。

历经4年多的攻坚,化工园区全面关停,成为江苏省首个整建制关停的化工园区。关停后,每年减排COD(化学需氧量)1189吨、二氧化硫1533吨,节约标煤约15万吨。2400余亩土地重获新生,累计迎来14个新兴产业项目入驻,总投资超40亿元,实现从“化工园”到“绿色园”的华丽转身。

与此同时,在太湖之滨的吴中区金庭镇,另一场生态变革正在悄然上演。消夏湾湿地生态安全缓冲区一期工程于2021年10月竣工,通过打造三道湿地拦截处理体系,创新运用“自然恢复+人工修复”双重手段,成功破解环太湖地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难题。

昔日筑堤围垦、散乱撂荒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飞鸟蹁跹、千亩稻浪的“消夏粮仓”。这片生态缓冲区不仅恢复了太湖的自净能力,更培育出“太湖绿”绿色稻米品牌,带动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入选国家第二批EOD模式试点,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近日,消夏渔歌大米获国家绿色食品A级标准认定。

如果说生态修复构筑了城市的“绿色骨架”,那么“无废”理念则融入了城市发展的血脉基因。在六丰机械(昆山)有限公司铝回收车间,创新采用的“炒渣机+回转炉”联合工艺正高效运转,通过对铝渣热量进行分级处理,年铝渣危废量从1919吨大幅降低至984.41吨。喷涂车间内,“旋杯+静电喷涂”工艺配合小球换色系统,将喷涂上漆率从30%提升至60%-70%,单只轮毂产生的废漆渣由0.06克降至0.029克。这些工艺创新在保障奔驰、宝马等高端客户供应链稳定的同时,实现减废与增效的双重目标。2023年,《昆山市“无废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全域已成功培育60个“无废细胞”,涵盖工厂、校园、社区等多个领域,为江苏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贡献了昆山经验。

如今,苏州的生态基底日益厚实。东方白鹳、卷羽鹈鹕等珍稀水鸟在湿地频频亮相,中华刺鳅、河川沙塘鳢等清水鱼类在江南水乡河网中畅游……全市已完成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记录物种数达4353种。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1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成功创建,标志着苏州已构建起层次分明、特色鲜明的生态文明“示范群落”。

驱动“数字力”,赋能智慧治污

2025年第十三届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上,新西兰选手贾什·肯奇飞驰在苏州湾畔。车轮下的环湖赛道如丝带蜿蜒,湖水与天际相接,令他情不自禁地赞叹:“这是我第一次在这里参赛,湖畔赛段的风景格外惊艳。”这片水域的清澈与生机,正是苏州以数字技术重塑环境治理能力的最佳见证。

太浦河,这条横跨苏浙沪两省一市、绵延57.6公里的“水上动脉”,串联起205个湖荡、100条支流,承载着航运、排涝、供水等多重使命。面对复杂水系的治理挑战,吴江创新打造“太浦河云管家”智慧管理平台,以“四跨”数据汇集打破行政壁垒,以“三新”科技构筑感知网络,以“五制”闭环实现精准处置,完成了从“人工治水”到“智慧理水”的跨越。

在“太浦河云管家”大屏上,水流量、水质指标、船舶轨迹等数据实时跳动,只要有异常就会第一时间感知。数据显示,太浦河汾湖大桥断面年均水质连续7年稳定达到Ⅱ类,保障了一体化示范区近千万人的饮用水安全。更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节省重复建设资金千万余元,每年减少水质检测采样超2.6万人次,高效辅助各级巡河1600余次、船舶监管扫测9万余次,实现了生态效益与治理效能的双提升。如今,“太浦河云管家”的创新模式正被复制推广至长江、太湖、京杭大运河等重点河湖,真正实现“一地创新,全市复用”。

苏州汽车保有量达557万辆、位列全国第四。庞大的市场需求下,全市年机动车检测量约200万辆,直接催生了160余家检验机构的激烈竞争。然而,供需失衡曾让行业乱象频发,“包过”承诺、数据造假等问题屡见不鲜,传统监管手段受限于人力与技术,始终面临“查不全、查不深”的困境。

破局的关键,在于全国首个“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动车排放检验监管系统——“AI前哨”的落地。这套系统如同不知疲倦的“智能哨兵”,以7×24小时不间断的模式紧盯检测全流程:检测线上,高清摄像头精准捕捉车辆尾气采集细节,AI算法同步实时分析检测数据曲线,任何细微的异常波动都难逃其“火眼金睛”。系统上线一年多来,监管成效显著。检验机构的检测数据在合规性、完整性上实现质的改善,它推动监管模式完成了从“人海战术”到“AI研判”的根本性变革,成功构建起“AI查(智能监测)、I/M治(维修治理)”的闭环管理体系,成为全国机动车检验智慧监管领域的标杆实践。

苏州的数字化转型正从太浦河走向更广阔天地,加密布设的监测监控网络已覆盖全市重点河湖,实现对长江、京杭大运河、吴淞江、太湖和阳澄湖等水系的立体化监管。目前,苏州在全省率先建成3个智慧实验室,持续孵化出更多数字化应用场景,让环境治理体系真正实现“耳聪目明、反应迅捷”。

用好“改革剑”,深化制度创新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高贸区的一家企业内,企业环保负责人轻点鼠标,同时提交建设项目环评与排污许可证申请,这两个审批事项原本需要分别办理、耗时数周,如今正以“同步受理、同步审核、同步发证”的模式加速推进。这正是苏州工业园区作为全国“排污许可制与环评制度有机衔接改革”试点带来的深刻变革。

2021年7月,苏州工业园区入选生态环境部专项改革试点。随着《苏州工业园区排污许可制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机衔接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的出台,一场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园区创新构建“表单化审批”模式,实现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核发的“同步受理、同步审核、同步发证”。

改革成效显著:44个行业纳入试点范围,环评审批时限最短压缩至1个工作日,排污许可最快10个工作日办结。截至目前,已完成超900个项目审批,占比超同期总审批量的70%,审批时间平均压缩60%,单个项目审批成本降低50%,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制度创新的种子在苏州这片沃土上不断生根发芽。今年初,生态环境部向全国推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的“苏州方案”。这一荣誉的背后,是苏州在太湖生态岛创立的“双向匹配”机制——通过建立生态环境修复项目库,精准对接赔偿资金与修复需求,彻底破解了“资金沉睡”与“修复缺钱”的双重困境。

早在2014年,苏州就率先出台全国首部生态补偿地方性法规《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开生态补偿法治化先河。2021年发布的《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条例》,成为全省首部针对太湖岛屿的专门立法。这些创新举措,累计推动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超1200件,涉案金额达1.3亿元。

一河清水,三地共治。在沪苏浙交界处的太浦河畔,青浦、吴江、嘉善三地的水草打捞船往来穿梭,河长不时联合巡河。这是苏州在全国首创“联合河长制”的日常一幕。通过建立“苏浙沪三地数据共享、机制共商”模式,苏州成功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构建起跨区域联保共治、协同治水的新格局。

从园区审批改革的“小切口”,到生态环境赔偿的“大创新”,再到区域协同的“破冰之举”,苏州正以制度创新的“改革之剑”,劈开治理壁垒,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法治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苏州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以更坚实的生态基底、更智慧的治理手段、更创新的制度体系,沿着高质量发展之路稳步前行,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苏州智慧与苏州样板。

数据链接:

PM2.5浓度从2020年33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29微克/立方米

2024年优良天数比例达84.2%,居全省前列

连续4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2024年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分别为93.3%和97.5%,较2020年分别提升5.8%和5.5%

长江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Ⅱ类,27条主要通江河道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

太湖连续17年安全度夏,达到国家良好湖泊要求

阳澄湖、昆承湖、澄湖等重点湖泊水质达到Ⅲ类

京杭大运河苏州段水质稳定在优级水平

生态空间管控区面积占比37.63%,建成生态安全缓冲区18个,湿地保护率超70%

建成3个智慧实验室,全省领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et365中文 澳门网上博彩 皇冠体育 网赌app 澳门银河网上赌场 亚洲博彩网站 威尼斯人娱乐城 足球外围平台推荐 澳门太阳城app 体育博彩app 博彩app 金沙娱乐城 世界杯十大买球平台推荐 2026世界杯下注平台 专业的中文博彩网站 金沙娱乐城 世界杯十大买球平台推荐 2026世界杯下注平台 专业的中文博彩网站 >网站地图-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