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体育 IM体育 新葡京博彩 新葡京博彩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苏州要闻

凝聚“红色力量” 激活“最强大脑”

时间: 2025-10-11 01:22 来源: 苏州日报 访问量:

强化党建引领,赋能产业发展。近日,由市委市级机关工委、市科技局主办的2025年度苏州市大院大所党建联建·赋能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活动举行。来自苏州大院大所党建联建单位、科技企业、平台机构等单位的代表齐聚一堂,谈合作、话发展、谋未来,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献计献策。

凝聚“红色力量”,激活“最强大脑”。2022年5月,市委市级机关工委联合市科技局党组、苏州大学科技党委策划启动了大院大所党建联建,引导在苏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党建为纽带抱团搞研究、开门搞合作。三年来,聚焦苏州产业发展需求,以“服务企业、赋能产业”为导向,组织大院大所常态化开展800余场党建共建活动,成员单位由35家增加到66家,参与组建市级创新联合体项目108个,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项目1000余个,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1300余项,转化孵化企业700余个,技术合同金额近60亿元,引进科技人才(团队)3600余人,描绘出“以联聚力、以联聚才、以联汇智”的生动图景。

抱团联合攻关,绘就协同联动“同心圆”

“通过党建联建,我们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转变。”苏州大学科技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上半年,联建单位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重点领域,联合组建了12个技术攻关团队,集中力量突破产业共性技术难题。其中,由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工所牵头,联合苏州大学等7家单位共同承担的“高端医疗器械”项目,已成功攻克3项“卡脖子”技术,相关成果在苏州高新区实现产业化。

苏州纳米所、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等14家单位组建的“新型锂电材料技术创新联合体”,通过定期召开联合党组织生活会、专业研讨会、设立党员攻关先锋岗等方式,推动科研资源共享、人才协同培养。截至目前,该联合体已联合申请专利20项,开发出4种新材料,其中3种已进入中试阶段。

“过去是‘单兵作战’,找合作单位、谈利益分配耗费大量精力。现在党建联建提供了制度保障和信任基础,让我们能心无旁骛地搞研发。”中国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一位项目负责人感慨道。该院在苏州市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产业科技镇长团牵线搭桥下,与苏州英诺依科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针对3D打印定制化脊柱矫形器设计效率低、成本高的难题,双方组建跨学科团队,联合开展专用3D打印设备研发和智能化设计软件开发。目前,已实现矫形器自动化设计在10分钟内完成,产品在上海九院、徐医附二院等医院验证应用。

“党建联建不仅加强了院所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构建了稳定的合作机制。”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年来,联建单位间合作项目数量年均增长35%,联合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翻番,真正实现了“1+1>2”的聚合效应。

搭建载体平台,构建创新策源“动力核”

今年5月以来,苏州工业园区阳澄数谷的10辆智能网联小巴“很忙”,自面向公众开放免费试乘后,每天都有不少市民前来,亲身感受无人驾驶的科技魅力。

智能网联小巴的研发成功,是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吴江)等科研院校与客车行业龙头苏州金龙携手合作的结果。在“智能网联城市客车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中,双方紧扣“环境感知、决策规划、协同控制”三大技术痛点,构建起以多源感知融合与车路协同为增量信息的智能驾驶系统进化框架,并实现了四项核心技术的突破。

大院大所在科技创新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最强大脑”装上“红色引擎”,其创新动能得到充分释放。苏州市大院大所党建联建实行“思想联心、活动联办、人才联育、资源联享、发展联进”的五联模式,着力用党建“共同体”赋能创新“共同体”。在去年7月9日大院大所党建联建年度品牌对接活动中,推介了苏州创新创业环境政策,发布《大院大所党建联建“服务企业、赋能产业”倡议》,启动“新质生产力服务团”,中科院医工所、苏州大学、清华大学苏州汽研院等6家高校院所与永鼎股份、长光华芯等6家企业进行合作项目签约,进一步汇聚工作合力,推动大院大所更好服务企业、赋能产业。

当前,关键核心技术已成为企业突破发展的瓶颈。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苏州)联合41家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组建了联合研发中心,围绕新型显示、电力电子等战略领域开展联合攻关。通过“企业出题、联合解题”机制,国创中心累计申请核心发明专利160余项,成功突破碳化硅外延生长、器件封装等关键技术,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

苏州市大院大所依托党建联建机制,立足苏州各板块创新禀赋和产业需求,赋能十大特色产业科创平台。目前,已启动建设硅光子集成工艺制造平台、具身智能机器人综合创新中心两大平台;新建具身智能机器人、硅光等2个产业科创联盟,累计达10个,覆盖“1030”产业体系主要领域,进一步推动研发平台与科技型企业加深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合作。

推进产创融合,跑出成果转化“加速度”

科技创新的最终价值,在于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今年,苏州高规格举办了教育科技人才“三合一”对接大会,聚焦高技术供给、企业主体培育、成果转化等融合创新方面,系统发布15条支持政策。苏州市大院大所党建联建机制全方位引导成员单位精准把握成果转化这一关键环节,通过搭建桥梁、整合资源,已推动实施校企联合攻关项目1691项、总投入达35.7亿元,并组织推进130项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项目,让更多科技成果跨过从实验室技术样品到企业产品的“死亡谷”,实现“精彩一跃”。

作为清华大学专门从事环境类科技创新活动的唯一派出研究院,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坚持以技术服务为帆,护航企业创新,推动成果加快转化落地,已孵化成立54家产业公司,为300余家企业和单位提供技术服务。

苏州聚维元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不仅在生物质转化技术方面提供支持,还帮助我们解决了从实验成果到规模化生产中的关键难题。”公司研发科学家袁清焱介绍,公司因此得以快速完成将秸秆等非粮食生物质转化为高价值环保产品的技术开发与产品落地,为绿色环保领域提供了可持续解决方案。

以“党建红”引领“科技蓝”,三年来,苏州市大院大所和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持续提升。比如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吴江)及苏州大学三年的技术合同成交总额分别超过了24亿、18亿与16亿元。同时,推动建成17家中试平台和33家概念验证中心,打造“苏创荟”App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全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难点。

强化育才赋能,打造人才奔涌“活力池”

创新之力,聚于联建。苏州市大院大所党建联建机制紧紧围绕“人才联育”理念,通过项目路演与人才对接、开展技术经理人培训等形式,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注入源源不断智力动能。

在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海外留学归国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詹高磊已经工作了三年。“苏州的学术交流和产业对接活动,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他说,苏州还鼓励科研人员进行创业尝试,提供生活保障、创业指导、资金支持等全方位服务,为青年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年来,围绕市委市政府出台的高层次青年人才创业行动计划,积极组织动员成员单位参与申报,并做好配套服务。截至目前,联建成员单位累计引进科技人才(团队)超3600人;苏州累计发布的30位苏州青年科学家,其中有7位来自联建成员单位。

为健全技术转移服务体系,苏州市大院大所协同联动,先后组织66个成员单位578人次参加技术经理人培训,有力提升了技术转移服务的市场化、专业化水平。日前,2025年度苏州市大院大所党建联建·赋能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活动上,聘任了首批“海棠花红·技术经理人”,作为社会化力量的重要补充,进一步强化对大院大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服务支撑。

党建凝聚力量,共建激发活力。市委市级机关工委、市科技局将持续推动大院大所以党建联建整合资源,将各方力量凝聚到产业动能转换、服务科技高质量发展上,让党建联建真正成为资源整合的“连接器”、协同创新的“催化剂”、成果转化的“加速器”,为苏州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贡献更大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澳门威尼斯人app 威尼斯人博彩 BBIN电子官方网站 bwin·必赢中国官网 皇冠体育 澳门金沙娱乐城官网 博彩平台 全球十大外围足球平台 IM体育平台 威尼斯人网上赌场 澳门太阳城app 澳门银河娱乐城 澳门金沙博彩官网 网上赌搏平台网址大全 沙巴官网平台 澳门银河娱乐城 澳门金沙博彩官网 网上赌搏平台网址大全 沙巴官网平台 >网站地图-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