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底,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发布,方案明确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每孩每年3600元。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育儿补贴”官方小程序已在微信、支付宝等平台上线试运行,育儿补贴政策落地在即。
育儿补贴新政的发布,在苏州的育龄家庭与育儿机构中引发强烈反响。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育龄妇女表示生育意愿有所提高,育儿机构也在积极迎接可能到来的需求增长。
育儿补贴助育龄妇女增添“生娃”底气
对于育儿补贴政策,育龄妇女们有直接的获得感。“听到这个消息,心里真的暖暖的。”30岁的孙承刚结婚没多久,她坦言,育儿成本是很多家庭生育路上的“拦路虎”,奶粉、尿不湿、早教课程等每一项开支都让年轻夫妻压力不小。“每个月多了几百块钱,虽说不多,但能实实在在减轻经济负担,也让我们更有底气迎接新生命。”孙承告诉记者,现在夫妇俩已经开始备孕。
在国企上班的钱蕾蕾是一位宝妈,孩子今年3岁,她表示发放育儿补贴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一开始我以为育儿补贴只对今年的新生儿发放,后来了解到2022年1月1日后出生的孩子都能享受,还是挺开心的。算了下,我们家可以领2000多元,而且是提交材料后线上直接领取,非常方便。”钱蕾蕾说。
时婷今年刚休完二胎产假重返职场,她期待除了育儿补贴外,还能有更多配套措施落地,比如完善女性就业保障机制、减少因生育导致的职业发展阻碍等。
育儿机构期待新政策助力行业发展
育儿机构作为育儿服务的重要提供者,也高度关注育儿补贴政策落地后带来的市场变化。“相信这是一个双赢的政策。”苏州工业园区童元托育服务中心项目负责人唐叶枫表示,一方面,育儿补贴直接减轻了家庭的育儿负担,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使得更多家长有意愿和能力将孩子送入育儿机构,从而促进育儿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家长也会对价格的敏感度逐渐下降,对服务质量的敏感度上升,随着育儿需求的增加,育儿机构将面临更高的服务质量要求,有利于推动整个行业发展。
唐叶枫介绍,为了更好地配合政策实施,他们机构正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创新”,积极筹备个性化与多元化升级,计划推出一系列优惠活动和特色课程,吸引更多家庭。比如,探索“文化+健康”融合课程,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养育,满足家长对孩子全面发展的需求;推出灵活托育模式,如周末托、半日托、临时托,适配双职工家庭;利用AI测评系统跟踪婴幼儿发展数据,提供个性化养育计划等。
“育儿补贴政策的出台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为育儿机构打开了‘黄金窗口期’。”唐叶枫表示,期待以后相关激励政策能进一步延伸至学龄前阶段(3至6岁),与学前教育资源衔接,形成“生育—养育—教育”全链条支持。
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苏州加快行动
随着国家育儿补贴政策的出台,社会各界对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呼声日益强烈。近年来,苏州也早早行动,打出一系列“组合拳”。2020年,苏州在江苏率先出台《苏州市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战略规划(2021—2035年)》,并连续发布实施两个“三年行动计划”,“生育友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市妇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托育服务上,苏州不断加大投入和支持,托育服务体系持续完善。2021年,苏州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出台《关于促进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对社会办普惠性托育机构,按每个托位不低于1万元的标准分三年发放建设补贴和每人每月300至800元不等的运营补贴。2023年,苏州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2024年出台《苏州市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目前,苏州全市托育机构数、可提供托位数和普惠托育资源供给均位列全省第一,接下来将继续完善托育服务体系,减轻家庭育儿负担。
“育龄家庭的急难愁盼,涵盖儿童成长的各个阶段,期待苏州继续作出引领性探索,让生育友好成为城市发展的鲜明底色。”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东吴智库研究员宋言奇认为,育儿补贴的意义不仅在于“给钱”,更在于通过政策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源共同参与育儿服务体系建设,从而对人口结构的优化调整产生积极、长远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