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工业园区,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博世汽车的智能排产系统为全球订单规划最优路径;驾驶舱内,思必驰的全链路语音交互系统帮助司机快速唤醒车辆助手并完成指令;智慧芽的AI智能体为一支新药研发团队自动生成专利风险地图……在这里,人工智能不再是展厅里的概念演示,而是融入制造车间、生活日常、企业发展进程的“数字劳动力”。
从思必驰的对话AI让汽车、家电“能听会说”,到智慧芽的科创图谱把全球专利变成企业决策的“作战地图”,园区正以1800多家企业的集群之力、超1100亿元产业规模的创新浓度,把“人工智能+”写进每一条生产线、每一项企业成果、每一个生活场景,蹚出一条“技术—场景—生态”螺旋上升的苏州路径,让千行百业在“智变”中实现“质变”。
产业根基深厚,引领千行百业“智变”升级
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园区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优势条件。
经过多年培育,园区已初步构建起基础层、技术层到应用层的完整生态:成功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江苏省信创先导区、江苏省软件名园;纳入工信部国家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链协同创新网络。
依托1800余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1100亿元产业规模的集群优势,园区把“人工智能+”写进了制造、医疗、金融、政务等重点行业的“施工图”,着力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以大模型领域为例,园区立足算力、算法、数据、场景及企业集聚等优势,于2023年底率先发布《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将大模型和算力纳入区域“623”产业体系,打造国内领先的大模型创新发展聚集地和场景应用示范先行区。
截至目前,园区思必驰、同程旅行、清睿教育、智慧芽、海管家5家企业通过国家网信办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25个算法通过国家网信办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3家企业入选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示范名单,均位列全省前列。
除一批人工智能企业率先从技术突破走向行业应用外,苏州实验室、苏州空天信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苏研院等科研机构,也纷纷利用大模型赋能研发创新降本增效。
这就是园区的优势所在。当技术、平台、政策等要素深度耦合,人工智能产业的一大重要引擎正加速成型。
场景赋能全域,重塑产业生态活力
AI即生产力,一个个真实鲜活的场景案例成了这句话的生动注脚。
在奥迪Q6L e-tron座舱内,思必驰全链路语音交互系统可以实现快速唤醒、全场景智慧随行。目前,思必驰智能语音交互技术已用于全球60余家车企的200多款量产车型。
除了智能汽车领域,在智能IoT领域,思必驰合作客户覆盖了大部分主流家电品牌,包括美的、美菱、海尔、海信、松下、小米等。目前,企业已授权发明专利600余项,下一步将深耕大模型核心技术,为行业智能化持续注入动能。
思必驰让机器“开口说话”,那么智慧芽则让数据“开口指路”。今年4月,智慧芽发布AI Agent平台Eureka,目前已上线30余个AI智能体,覆盖专利、研发、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吸引了数万名专业用户深度使用。
“过去做一份技术预研报告,研发、IP、外部咨询要来回开十几次会,三个月才能收尾。如今在Eureka平台,30分钟,一份带技术路线、竞争格局、改进建议的报告就可以生成。”智慧芽助理总裁张海华说。
智慧芽的AIAgent平台Eureka能够帮助企业快速识别技术机会窗口,预测技术发展趋势,大幅缩短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化应用的周期。目前,智慧芽已经服务了包括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通信、半导体等多个前沿产业的创新主体,与诸多全球顶尖头部企业达成合作。
如今,园区的“人工智能+”版图正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场景共振。截至目前,园区围绕制造、科研、政务等重点领域,打造典型应用场景,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典型案例”1项、工信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案例1项、苏州市首批“人工智能+”典型场景案例3项,全场景建设体系初具规模。
政策生态协同,激活创新应用新引擎
应用不断推广的背后,是园区夯实人工智能顶层设计、助力产业发展走深走实的政策组合拳。
在顶层设计上,园区组建“人工智能+”专项工作组,研究制定《园区“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苏州工业园区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苏州工业园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行动计划》《苏州工业园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等文件,明确需求方出题、AI企业答题、政府搭台评题。
在生态营造上,举办各类供需对接会、政策宣贯会、企业座谈会、投融资路演、主题讲座、人才实训等活动,积极打造合作交流平台,有力助推场景对接和市场推广。
在载体建设上,目前园区共有8个人工智能产业载体在建,累计建设载体24个,包括中新具身智能产业园、中新绿色数码港、独墅湖数字经济产业园、俐马地块等。同时,苏州国际科技园获评首批苏州市“AI+”产业园,南岸新地、苏州国际数据港获评苏州市首批AI青年创业园。
下一步,园区将积极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聚焦制造、科研、政务、医疗、文旅、教育、交通等11大领域,实施政策研究、项目招引、技术攻关、场景打造、人才集聚、载体建设、金融赋能、生态营造八大任务,探索形成人工智能全面赋能千行百业的新路径、新模式。园区科创委数字创新处副处长左致玮透露,目标到2027年,集聚企业超2100家,产业规模突破1400亿元,新增人才团队300个,培育形成不少于50个可复制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
用场景定义技术,用生态放大创新,用千行百业的“智变”证明——在园区,应用已用,未来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