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红嘴鸥掠过澄澈湖面,在消夏湾划出优美弧线;一片茶园沿着山坡铺展,将“绿叶子”变成“金叶子”;一条“环太湖1号公路”蜿蜒如带,串联起智能网联汽车与古村落的时空对话……这幅新时代的太湖生态文明新画卷,正成为苏州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注脚。
2024年,太湖苏州水域交出历史性答卷:太湖连续17年安全度夏,达到国家优良湖泊要求。作为太湖治理的主力军,近年来苏州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法治为纲、科技为翼、产业为基,推动太湖治理从“治标”向“治本”转变,从“水质改善”向“生态恢复”升级,走出了一条大型湖泊治理的创新发展之路。
立法筑岛
西山岛如翡翠镶嵌太湖湖心,近年来,经历了千年未有的蝶变。2021年8月1日,《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江苏省首部以立法形式保护太湖岛屿的“绿色法典”,为太湖生态修复构筑起铜墙铁壁。
“过去采矿采石让山体伤痕累累,现在每寸土地都有法律保护。”吴中区金庭镇老渔民陈老伯指着不远处修复后的乌峰顶宕口感慨道。这里曾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重点整改的废弃矿坑,经过整治和系统修复,如今葱绿的树木、各色花海与碧波相映,成为网红打卡地。
作为江苏省首部针对岛屿保护的专项立法,《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条例》创新建立“1+2+2”制度体系:以一部条例为统领,配套实施《太湖生态岛发展规划》和《负面清单》,健全生态补偿和考核评价两项机制。法治保障下,2022年至2025年,生态岛累计投入25亿元实施21个重点项目,并交出亮眼成绩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65%提升至100%,40条重点河道水质全部达Ⅲ类以上,生态修复面积达1200公顷。
居山湾同样是法治创新、立法护绿的蜕变典范。这里曾是生态岛最东端的孤岛废地,如今这里层层叠叠的水杉树形成独特景观,每年吸引游客超万人。它还有一个全新的名字叫“居山湾碳汇林”。居山湾的蝶变,得益于2021年5月建立的江苏省首个综合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示范基地。该基地通过开展异地生态修复、集中生态修复,利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在太湖生态岛留白之处开展多元化替代修复实践。
“在太湖生态岛上建设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示范基地不仅是探索异地生态修复、集中生态修复制度上的创新,更是融入生态岛生态建设的具体生动实践。”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鹤说。2023年,苏州又在太湖生态岛建立实施生态修复项目库实施清单“双向匹配”机制,对生态造成损害的企业,可以选择补种复绿、增殖放流、劳务代偿等方式,在生态岛实施异地修复。
2024年底,生态环境部发文,全国推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苏州方案”。
重塑湖山
苏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太湖生态修复攻坚战,通过系列重大工程重塑太湖肌理,从根本上扭转太湖湖面缩小、湿地生态退化、湖泊沼泽化局面。
2018年,苏州创新实施“市级统筹、区县主战、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打响规模空前的太湖围网清拆攻坚战。两年间,4.5万亩太湖围网养殖设施全部拆除,妥善安置近3000户渔民。“虽然告别了祖传的营生,但看到太湖越来越美,值了!”成功转型生态养殖的老渔民们,见证了这场绿色变革。
流水潺潺,莺啼鸟啭。在金庭镇南部的消夏湾湿地生态安全缓冲区,记者看到,通过“三道关”,湿地系统即可将夹杂化肥、农药的雨水净化。“在太湖入湖河道消夏江3.3公里长沿岸,我们建设了15.5公顷各类功能型湿地,治理周边4平方公里范围的农村面源污染。”项目运营方工程师冯桐介绍,净化后优于地表Ⅲ类的清水,从消夏江流入太湖。这个入选国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案例,诠释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精髓,更带动周边发展生态研学产业,年接待学生超5万人次。
苏州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构建有“芦苇沼泽—浅滩—深水区”三级净化系统,在长达13公里的湖滨带,成片的芦苇和树林,成为白骨顶鸡、黑嘴鸥、鸿雁等鸟类的栖息地。近年来,苏州积极探索湖泊生态恢复路径,系统推进湖滨带修复、出入湖河道治理、水源涵养林建设、水下森林培育、生态清淤等修复工程,累计退圩还湖7.88万亩,恢复渔洋山、金墅港水源地沉水植被面积约540亩。特别是2023年至2025年,苏州总投资约187亿元,实施治太重点项目工程223个,系统推进太湖新一轮综合治理。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生态安全缓冲区18个,太湖生态基底进一步重塑。
这些举措使太湖苏州水域水生植物覆盖率从12%提升至38%,底栖动物生物量增加3.5倍。2024年监测数据显示,太湖东部区水质连续6年稳定达到Ⅲ类;太湖全湖水质30年来首次达Ⅲ类。
科技也在重塑太湖新生态。在苏州“重点河湖云管家”平台上,数百个监测点实时传输着太湖的生态脉动。该平台围绕胥湖心、漫山、平台山等重点区域增设无人机库、高杆鹰眼、水质自动站,全方位织密“水陆空天”一体化水质藻情监测监控网络。当前,由12家顶尖科研机构组成的太湖生态保护联合实验室,已突破16项核心技术。
“经营”转化
始于治理,终于转型。
2023年10月,吴中区荣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荣誉背后,是一套独具特色的“绿金转化”公式:以生态敏感性划定发展边界,以创新浓度提升发展质量。
去年年末,吴中区光福镇冲山村因红嘴鸥火出圈。据光福镇官方数据,春节假期,光福镇累计接待市民、游客20万人次,同比增长9.46%。其中,红嘴鸥相关文旅场景表现尤为亮眼,吸引游客达11万人次,相关话题在社交平台获评苏州自然景观收藏榜第二位。持续攀升的流量,也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眼光。“这里的潜力很大,春夏秋冬四季景不断、特色不断,有着源源不断的生态经济流量。”记者在冲山村偶遇的民宿投资人陈凯瑞说。
近年来,苏州积极探索“生态+文化”融合发展模式。依托太湖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太湖文化节”“渔家乐民俗体验”等特色文旅品牌,碧螺春手作技艺及其茶果复合系统入选国家级“双遗”,打响生态岛大米、西山青种枇杷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生态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稳步实现富民增收。
在产业布局上,太湖沿线以文旅点“金”,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环太湖1号公路”串联生态文旅新业态,百度苏州ApolloPark在生态岛开园,打造全国首个自动驾驶生态文旅示范基地,智能网联+智慧文旅,相关生态环保科技等绿色产业项目相继落地。“苏州太湖生态岛农文旅绿色低碳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入选国家第二批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
因沟通太湖和黄浦江而得名的太浦河,是连通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天然纽带。近年来,吴江区先后实施太浦河沪湖蓝带计划、太浦河共保联治江苏先行工程等重大工程,打造形成四河汇集、湖滩上村等景观节点,人气、口碑一路攀升。
在太浦河畔的叶家港村,横扇街道引入总投资约5000万元的鸿灌鱼歌稻香项目。当地还建设362亩雪浪屿桑基鱼塘项目,以生态养殖,打造绿色蚕桑文旅基地。村民庾建坦言,村庄的美景丝毫不逊于城里的景区,甚至更胜一筹。村庄的繁荣吸引了更多游客,也使得不少搬到城里的村民愿意回乡居住。
登临缥缈峰极目远眺,但见烟波浩渺处,生态与文明交响共鸣。从《太湖美》的动人旋律,到“太湖治”的攻坚克难,再到“太湖兴”的绿色转型,苏州久久为功,推动太湖生态蝶变,生动阐释“两山”理念的真理光芒、实践伟力和恒久价值。面向未来,苏州正以更高标准打造世界级生态湖区,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多苏州智慧,让太湖这颗明珠永远闪耀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