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强,则资金聚,投资强,则产业兴。”近年来,苏州市找准了资本与产业相互成就的切入点,持续优化创投生态,吸引资本“活水”汇聚,着力打造百亿并购基金、千亿产业基金和万亿科创基金,构建起了多方联动的“基金矩阵”。
截至今年6月末,苏州共有中基协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431家,备案私募基金2979只,基金认缴总规模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均列全省第一。
来自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仅去年一年间,苏州就新募集基金192只,数量居全国第二;募资金额超600亿元,发生投资案例数784起、投资金额366.87亿元,均列全国第四。
产业高地吸引资金集聚
创投热度持续攀升的背后,是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苏州有着扎实的产业基础,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全国第一,科创板上市企业数、潜在独角兽企业数均居全国第三,高新技术企业数全国第四,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全国第一,是全国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人数最多的城市。这里还拥有国家实验室、“一区两中心”等重大科创载体,200多所高校在苏州都建有合作机构。
站在产业创新发展的高地上,近年来,苏州积极优化私募基金行业“募—投—管—退”全链条生态,围绕产业链配置资金链,发挥各级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加强基金与产业的协调联动,提升资本赋能产业的广度和深度。就在7月底,苏州出台了促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进一步汇聚多元长期资本、发挥国有投资基金效能、促进投融资对接、拓展基金退出渠道、优化基金生态环境。为了让资本“进得来”“出得去”,实现私募股权投资市场良性循环,苏州一方面大力推动被投企业上市、挂牌、并购及协议转让等方式实现私募基金顺利退出,如抢抓“创投17条”出台机遇,成立并购重组联盟,建设并购服务平台,促进并购资源的有效发掘和高效对接;另一方面,通过举办行业活动、设立私募股权二级市场母基金(S基金)等方式,探索基金份额市场化转让方式,活跃私募股权二级市场生态圈。
“苏州市总体呈现出基金多且规模大的优势,这可能与苏州市战新母基金等各类母基金较多,同时带来的子基金设立活跃现象等有关。”记者在市委金融办了解到,目前,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服贸创新发展引导基金等国家大基金纷纷在苏州落子布局,国家大基金在苏州累计设立总规模740亿元,吸引高能级资本投资苏州470亿元。其他各类创投基金也持续加码苏州,去年,苏州再度蝉联省内创投最热城市,平均每天发生2.2起股权融资案例。近三年,苏州股权投资笔数稳居全国前五、全省第一,成为国内创新与产业、产业与资本结合最好的城市之一。
而从相关基金的融资事件所涉及的行业分布等,也能印证出苏州产业发展的特色来。创客公社的相关数据显示,去年,苏州医疗健康和硬件赛道分别融资171笔和162笔,共计333笔,约占全市总量的近一半,两大赛道公开融资金额超百亿元。此外新材料、汽车交通、新工业等领域也遍地“开花”。在完成十亿级及以上融资的企业名单中,可以看到电动工具领域的隐形冠军宝时得,我国商业航天领域开展新一代液体火箭发动机及中大型液体运载火箭研制的天兵科技,专注于高压及超高压海底电缆、光纤复合海底电缆研发制造的亨通高压海缆,以及致力于新能源锂离子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研发,并于今年成功上市的正力新能等,都是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两条腿走路”,这是苏州产业资本生态建设中的选择。一方面,苏州股权投资行业的发展需要集聚更多优质资本,从载体平台建设,到开辟绿色通道、市场化招引私募基金,为苏州股权投资产业的发展和优质资本的集聚创造了积极条件;另一方面,打通项目资本良性循环渠道,完善基金多元化退出机制,推动股权投资基金与我市主导产业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孵化企业的高效对接,不仅是股权投资产业本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苏州打造“产业+”创投生态的终极指向。
AIC基金带来更多“耐心”资本
全面实施“苏州智造十大行动”,构建具有世界一流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持续推进“1030”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到2026年,打造4个万亿级产业,培育15个超千亿级产业,推动规上工业产值达5万亿元。这是苏州今年提出的发展目标,这其中,股权投资将发挥怎样的助力作用?
从苏州创投圈“三巨头”的发力点,可窥一斑。苏创投集团由苏州国发创投、苏州产投集团、苏州科创投、苏州天使母基金、苏州基金、苏州产研院整合而来,后续又新设苏州科招中心和苏州战新基金。自成立以来,苏创投已累计参与设立或管理各类基金超过40只,构建起千亿特色基金集群,短短3年时间已成功进入全国同类国资机构头部,所辖各类基金从瞄准国家战略需求领域到支持苏州特色产业,再到引入社会资本赋能早期科创项目,可谓指向鲜明。元禾控股属苏州创投界的“老牌劲旅”,从投资数量、资管规模综合来看,堪称苏州最强投资机构之一。旗下的母基金业务板块成立于2006年,累计管理规模近300亿元,深耕苏州特色产业多年。苏高新创投是苏州高新区直属国有企业集团及创业投资政府引导基金运营管理机构,在生物医药领域表现卓越,下属各类基金投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项目200余个。
在国家大基金、各类创投巨头以及一大批专注于不同产业领域、风格各异的投资机构外,AIC股权试点为苏州在早期投资领域的更多尝试创造了条件。业界用“耐心资本”来形容AIC资金的本质,而“陪伴成长”正是科创企业最大的关切。去年9月24日,苏州作为全国唯一地级市成功入选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投资试点以来,首批5只AIC股权投资基金总规模达400亿元。目前AIC基金已聚焦苏州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储备优质项目超600家,已落地AIC投资投资金额超亿元,为科创企业提供精准全面的股权投资支持。
“厚实的经济‘家底’、浓厚的科创氛围、集聚的科创主体,为苏州开展试点储备了大量优质标的。”记者在市委金融办了解到,试点的成功获批将有助于充分发挥AIC在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企业重组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加大对试点区域范围内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型企业成长,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有力支撑。“对于科创企业而言,除了银行信贷支持外,更需要股权投资来陪伴企业成长。”市委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型商业银行下设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所开展的股权投资试点,畅通了科创企业“资金—资本—资产”循环,不仅是“国家队”资金注入,也会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来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而把试点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关键在于找准项目、用好工具。苏州的已投和拟投项目均着眼于苏州“1030”产业,特别是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考量企业所处细分赛道的领先优势、发展前景等,关注企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历史融资等情况,为升级“产业+”带来更优资本生态。
多元组合打造“基金矩阵”
在苏州万亿规模的“基金矩阵”中,还有着全国社保基金的身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苏州投资生态的吸引力来。
据了解,全国社保基金自2010年起开始持续跟踪和考察元禾控股,并从2018年起持续支持其两期母基金,总投资额60亿元。元禾控股坚持创业投资为母基金的核心配置,擅长发现新团队、新赛道、创新投资模式,并以组合策略配置和尝试,与社保基金自身的股权配置形成良好补充,也为社保基金贡献了良好的投资回报。目前,母基金及已投基金累计落户苏州规模超1500亿元,有效撬动了国家级资金和社会资本落地苏州,还积极带动市场化资金投资苏州,旗下子基金已支持了一大批苏州上市企业,包括中际旭创、纳芯微、信达生物等,以及众多苏州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
同样是资本生态建设重要一环的还有并购基金、人才基金等。目前,东吴证券、苏州资管集团已先后成立了并购基金,苏州资管集团还组建起并购重组联盟及综合服务平台,旗下并购基金重点围绕“1030”产业体系探索收购重组业务机会,目前已完成两个项目投放,并购标的总额超10亿元;现有基金储备推进项目16个,潜在投资金额超50亿元。
今年3月,在2025苏州苏商大会上,“百亿人才基金”实施方案首次发布,通过设立百亿人才基金支持苏州市“1030”产业赛道的人才项目。6月初,苏州人才壹号基金完成意向合作签约,苏州人才壹号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也已成立,主要由苏创投集团、创元集团、苏州资管集团、苏州国投集团、苏州天使母基金等共同出资。以苏州资管集团为例,其设立并管理多只专项人才基金,支持苏州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截至目前,已通过各类基金累计投资支持人才企业36家,覆盖新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领域,同期带动社会资本超88亿元,成功招引7家高层次人才企业落地苏州,多家人才企业已启动上市进程。
专注不同领域的多元化基金组合而成的“基金矩阵”呈现的是苏州资本生态不断完善、多点开花的发展成果,从单一引导基金到产业基金集群,从国有资金入场到社会资本参与,越来越多的基金关注苏州、投资苏州、扎根苏州,有力推动苏州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也让真正实现“投早、投小、投科技”,激发创新创业创投活力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