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解放军某部沙家浜连老中青三代官兵代表回到常熟“寻根”,开展共建活动,重温红色历史,赓续精神血脉。
“一拨又一拨老兵集队参观游览,从沙家浜部队退役的老兵受到常熟人民的热情接待,我们深表感谢!”这是解放军某部原175团(即沙家浜团)副团长杨龙兴的由衷感慨。
“这份源于常熟的红色基因融入一代代官兵的灵魂深处,成为我们忠诚使命、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这是沙家浜连政治指导员赵德宝的真挚心声。
“沙家浜是我成长的地方,沙家浜连是我奋斗的地方。我为自己是沙家浜一员而骄傲!”这是沙家浜连副班长平安的深情告白。
阳澄湖畔,虞山之麓,8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里,36名新四军伤病员在芦苇荡中高举党的旗帜,用鲜血和信念点燃“芦荡火种”,铸就“一心向党、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热爱人民”的精神。从1939年芦苇荡里军民相护的峥嵘岁月,到如今“大双拥”格局的生动构建,八十余载坚守与创新,常熟走出了一条兼具时代气韵与地域特色的双拥之路。
一面旗帜跨越时空,续写鱼水深情
“这面旗帜上有沙家浜连全体官兵的签名,它象征着荣誉与责任,激励我们不断前行。”日前,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举行的共建活动中,赵德宝为常熟带来了一面鲜红的旗帜。
这是一面传承了80多年的旗帜,这是一面始终在时代浪潮下猎猎飘扬的旗帜。
1939年5月,叶飞率领的“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进作战,与“民抗”“新六梯团”在阳澄湖畔会师,以芦苇荡为掩护,开展游击战争,横扫日伪据点,打击流散土匪,形成苏常游击区。当年秋天,“江抗”西撤,留下36名伤员在阳澄湖畔后方医院养伤,就此拉开一段抗战传奇的序幕。
“交给我们吧!我们能活着,30多个伤病员同志就能活着!”常熟人民以生命起誓。寒冬腊月,撑船的老大爷跳入刺骨的冰水推船前行,一路护送部队攻敌;陈二妹、范惠琴、陈桂珍等妇女骨干,利用茶馆、渔船作掩护,与敌人斗智斗勇,为部队传递情报、救治伤员;小护理员、小通讯员被百姓认作自家孩子,年龄相仿的以哥弟姑嫂相称,以此躲过一次次日军的搜捕。
在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掩护下,伤病员们身体逐步康复,在常熟成立了“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简称“新江抗”。这支队伍后来不断发展壮大,至1940年11月,部队扩大到3000余人。1941年2月,部队改编为新四军6师18旅,成为华中抗日的重要力量。
历经战火洗礼,这支部队始终高擎“沙家浜”旗帜,跨过长江,红旗插遍“江高宝”(江都、高邮、宝应),创建了苏中抗日革命根据地;转战华东,逐鹿中原,建立不朽功勋。此后,“沙家浜”部队经过多次移防和编制调整,逐渐与常熟失去了联系。但万水千山没有阻断常熟与“沙家浜”部队的鱼水深情。
1998年7月19日,长江荆江段迎来第九次洪峰。抗洪救灾现场,解放军某集团军“沙家浜团”全体官兵立下生死状,誓与大堤共存亡。中央电视台将这一场景传遍全国。
当天晚上,常熟市民政部门的领导在《新闻联播》里看到这一画面。一面鲜红的“沙家浜团”旗帜飘扬在荆江大堤上,也激荡在他们心里。
第二天,他们立即向常熟市委、市政府汇报,并与这支部队取得了联系,终于证实,在荆江抗洪抢险的“沙家浜团”,正是从阳澄湖畔芦苇荡中成长起来的那支部队!
那是一份久别重逢的激动!1998年7月31日,时任常熟市委副书记的戈炳根率领党政慰问团赶往湖北荆江,来到抗洪大堤上,为奋战在抗洪一线的“沙家浜团”官兵送去来自常熟的慰问和关心。
一面旗帜跨越时空的阻隔,将常熟与“沙家浜”部队重新联结在一起。时移世异,这支从沙家浜走出来的部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战绩。沙家浜连先后5次被授予荣誉称号,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5次、三等功10次。
一段唱词经典旋律,铸就精神脊梁
“那青松逢灾受难,经磨历劫,伤痕累累,瘢迹重重,更显得枝如铁……”抑扬顿挫的唱腔从排练室飘来。在沙家浜连,几乎每名官兵都能像模像样地哼唱几段京剧《沙家浜》。
《沙家浜》是根据上海市人民沪剧团现代沪剧《芦荡火种》改编而成的革命现代京剧剧目。耳熟能详的唱词已在华夏大地回响半个多世纪,可谓家喻户晓,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作为土生土长的沙家浜人,平安从小就听爷爷讲沙家浜的故事,参军报国的种子悄悄埋进他的心田。2019年,平安迈入军营。让他惊喜的是,他竟然来到了这个从自己家乡走出来的英雄连队——沙家浜连。
2020年,连队远赴大漠参加野外驻训。从小在江南水乡长大的平安,第一次感受到西北的黄沙漫卷。一次阵地紧急转移任务中,大雨突然下起,路面湿滑,黄土地变成了泥海。
撤收伪装网时,平安摔倒了,浑身上下都是泥。“‘沙家浜’3个字代表了我的家乡,我不想给家乡丢人,更不能给连队拖后腿。”平安迅速爬起来跟上,和战友们一起完成任务。那次驻训后,平安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拔节成长。
此时的平安终于领悟到那些耳朵都快听出茧子的唱词,原来每个字都有千钧之重。他渴望像先辈们一样,成为“泰山顶上的青松”,做“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的士兵,守护祖国的河山。
京剧《沙家浜》中“十八棵青松”的光辉形象是集体记忆里的经典英雄坐标。“沙家浜”部队的老同志杨龙兴对此深有感触。从1969年入伍到1992年转业,从新兵、班长、排长、连长、营长成长为副团长,杨龙兴在“沙家浜”部队度过20多年的军旅生涯。他出生于革命老区盐城,但“沙家浜”3个字已经成为其一生的烙印。
“1977年,我们连代表二十军参加武汉军区在河南省开展的全能连军事项目比赛,获得总分优胜的好成绩!”时任沙家浜团三营机炮连连长的杨龙兴为了这场“大比武”,每天只睡4个小时,带着士兵们训练、学习,一刻不放松。杨龙兴所在连队因此被评为“硬骨头六连式连队”,他自己获评“雷锋式干部”的荣誉称号。
转业地方后,杨龙兴始终关心“沙家浜”部队与常熟地方的发展。此次回常熟“寻根”,杨龙兴看着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饱经风霜的文物,有感而发:“军地双方要合力讲好沙家浜的故事,让‘一心向党、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热爱人民’的精神永世传承。”
一封家书全城拥军,共筑钢铁长城
“敬爱的解放军叔叔,你们辛苦了,为了祖国的和平与人民的安宁,你们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我也要向你们学习,以后参军入伍保卫国家……”这是今年常熟市沙家浜中心小学的学生写给沙家浜连官兵们的信。孩子们稚嫩的笔迹和纯真的祝福让大伙感动不已。近日,带着回信,沙家浜连官兵代表走进常熟小学的课堂,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国防教育课。
这样的共建活动在常熟和沙家浜连之间十分频繁。每年端午节前后,王庄西瓜等一箱箱时令特产被送到沙家浜连。连队带回的“沙场土”,被珍藏在常熟本地学校的国防教育馆里,成了最生动的爱国教材。
常熟与“沙家浜”部队几十年的双向奔赴,生动展现了常熟双拥工作的实践成果。今年4月,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在北京召开,常熟再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常熟构建了覆盖43个部门、14个镇街、349个村(社区)的组织网络,形成“党政主导、军地协同、全域联动”的工作格局。近10年来,仅沙家浜镇,就向沙家浜连输送了56名优秀青年。沙家浜镇还出资25万元为沙家浜连建成连史馆。
从现役军人子女入学“绿色通道”到随军家属100%安置,从57个军人家庭免费“探亲游”到46对“新兵守国·老兵守家”结对家庭的日常互助,政策的温度正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民生场景,浸润到军民心坎里。
常熟还有很多“民间拥军大使”。梅李镇的徐阿婆30年如一日为驻常熟军营送菜。理发师阿苏为驻常熟官兵免费理发,服务过的官兵超万人次。360位“常熟妈妈”与驻军士兵认亲,端午包粽子、中秋送月饼。
个体的涓滴善意,汇聚成组织化的暖流。沙家浜爱国拥军联合会凝聚起200多家企业及爱心人士。常熟市慈善总会的账本上,“关爱现役军人家庭项目”帮扶了117户困难军属,“情系边海防”活动寄出500余个慰问包,“军娃成长计划”累计投入380万元资助军人子女。全城爱心,编织成一张没有缝隙的“拥军网”。
2022年台风“梅花”来袭时,驻常熟部队100余名官兵冒雨驰援,蹚着洪水转移群众46人。泥巴裹满裤腿,他们却笑着说:“保护老百姓,就是咱的职责。”近年来,驻常熟官兵参与抢险救灾27次,挽回经济损失超亿元,成了常熟百姓心中最可靠的守护神。
从芦苇荡的军民相护到新时代的全城拥军,常熟用实践证明:军政军民团结,永远是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
常熟的故事,正为新时代双拥工作提供着生动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