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7月22日),记者从姑苏区获悉,“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国家古迹文物保护项目——姑苏区整县推进项目”传来最新进展。继吴廷琛故居、吴宅花园及元宁公所文物建筑修缮工程竣工后,近日,由该项目补助的仓桥浜邓宅、西支家巷沈宅、悬桥巷丁氏济阳义庄等三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修缮项目主体工程也基本完工。这些文物建筑将在活化利用中焕发新的活力,彰显古城深厚历史底蕴,推动苏州古城保护工作持续发展。
至此,“姑苏区整县推进项目”已完成9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修缮,整体保护面积近9000平方米。
专项资金投入,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能级跃升
姑苏古城文物资源丰富,历史遗存众多,发展脉络清晰,集中反映了古代江南地区的历史风貌和时代底色。数据显示,姑苏区范围内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38处、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22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约1400处。其中,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建筑涵盖明、清、民国等时期,形成了十分完整的城市历史发展序列,是苏州古城不可或缺的地理标识和发展见证。
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国家古迹文物保护项目是由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共同发起,委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组织实施,优先资助文物资源密集地区、公益属性较强的项目,资金来源为中国福利彩票和中国体育彩票。2024年11月,苏州市姑苏区成为“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国家古迹文物保护项目”首批试点区域,获得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资助5000万元,专门用于补助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修缮。项目实施范围以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为重点,辐射古城全域,计划开展文物资源系统调查、文物建筑保护重点修缮、文物建筑保养维护、文物建筑消防应急能力提升、传统营造技艺培育等数十项重点工作。
“以往,古城保护工作重点聚焦于市保以上文物建筑,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相对薄弱。”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文物保护管理中心主任许云鹤表示,通过实施“姑苏区整县推进项目”,以专项资金的集中投放,撬动地方各级部门单位加大配套投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能级跃升,为那些濒临灭失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争取了宝贵的生存空间。
注入“绣花”功夫,文物建筑修缮一新活化利用
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是苏州古城历史文化遗存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未来产生市级、省级乃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后备力量。近年来,姑苏区以“绣花”功夫,推动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集中连片保护,有效提升保护能级。
仓桥浜邓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该项目以打造宜居共生院落为目标。修缮工程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原则,最大限度保留了建筑原有历史风貌。
西支家巷沈宅是清代苏州民居建筑的典型实例。修缮工程以不改变原状,保持原真性、完整性、可持续以及安全有效为原则,采用揭顶不落架的方式修缮文物主体,恢复穿廊、砖雕门楼和东西路庭院景观。据悉,该处宅院未来将打造成古城宅园文化的重要展示地,同时将苏式院宅的传统风貌与产业功能深度结合,助力姑苏区“金融街坊”产业集聚区建设。
位于悬桥巷的丁氏济阳义庄在修缮过程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对历史价值较高的砖雕门楼、扁作梁架等构造采用传统材料和手工技艺进行修复。修缮完成后,丁氏济阳义庄将依托家庭家教家风传承方面的文化内涵,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经济”共生发展的产业新地标。
实施多元举措,巩固古城深厚历史底蕴
目前,姑苏区范围内大量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仍然保留着居住功能。“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进行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全面消除居住类文物建筑的安全隐患,缓解因长期超负荷使用给文物建筑带来的疲劳磨损,改善居住环境,回应市民尤其是老年群体和低收入人群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诉求,将‘生活在这里很有福气’的重要论述真正落到实处。”许云鹤这样说。
去年以来,姑苏区通过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保障资金安全使用、公益金赋能文物新生、强化管理责任传导、完善修缮过程监管、坚持原状活态保护、立足传统工艺传承、强化专业人才培养等多元举措,推进“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国家古迹文物保护项目——姑苏区整县推进项目”的实施。
目前,在姑苏区已完成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中,形成了潘祖荫故居、古昭庆寺、曹沧洲祠等一批经典案例。它们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合理植入文商旅和公共服务业态,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完美契合。“一方面,为地方经济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经过修缮后具备提级、升格的潜在条件,对于充实市保以上文物建筑数量,巩固古城深厚历史底蕴,坚持古城保护‘续、多、新’路径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许云鹤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