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根据工信部统一部署,省工信厅对拟认定的第七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进行公示,园区71家企业上榜,再创新高。至此,园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220家。在全国所有经开区中,园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量和总量均位列榜首。
此次公示的“小巨人”名单,园区71家企业“上榜”,认定数量位列全市第一,体现了园区企业创新活力的持续迸发和整体竞争力的不断增强。除了认定数量创新高,园区占比优势同样突出,新增数量占苏州全市比重高达30%,意味着全市每新认定约3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就有1家来自园区,展现了园区在苏州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版图中的核心地位和贡献度。
随着新一批企业的入围,园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量和总量双双领跑,企业梯队建设更为完善。截至目前,园区已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0家,占全市26%(其中重点“小巨人”企业25家,占全市25%),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61家,占全市18%,各级专精特新企业的数量与增量均领跑苏州各板块,构成了坚实的“金字塔”式企业群落,形成了“储备充足、培育有力、认定高效”的良性循环,为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近年来,园区以专精特新“十大培育行动”为抓手,一体推进创新赋能、数字赋能、服务赋能、人才赋能、生态赋能“五个赋能”,遵循“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原则,构建企业全周期梯度培育体系,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依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园区积极夯实项目储备、诊断辅导、供需对接等系列工作,多部门、多维度、多举措赋能中小企业发展,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专精特新梯度培育体系,培育了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为精准助力梯度培育,园区创新上线专精特新数字化平台——“登峰”培育系统,建立储备库、培育库、认定库,通过动态管理与跟踪服务,结合企业发展阶段与特点,分级分类施策,精准赋能企业成长,加快梯次转化效率。针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多元化需求,园区实施专精特新“汇计划”专项行动,整合产业、金融、人才、服务、技术五大类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助力中小企业强化创新、锻造长板、补齐短板,推动产业生态优化升级。
园区还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健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亲商服务体系。线上打造“园易链”供需对接平台,打通上下游产业资源,年度开展供需对接活动30余场。线下建立“班子领导+网格长+网格员+网格协理员”四级工作框架,设立近百名专精特新服务专员,今年以来累计走访(联系)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78家次,通过“诉求快递”平台和线下四级诉求协调机制,闭环解决企业诉求500余笔,同时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全生命周期服务,全面营造支持优质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助推新型工业化进程。
园区专精特新企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坚实的产业基础和科学的产业规划。一直以来,园区坚持“工业立区”“制造强区”战略定位,强化产业规划引领,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高调优调轻,加快构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制造产业为主导,以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新能源及绿色产业四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623”产业体系。同时,着力引进核心龙头项目,深入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为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筑牢产业根基。
在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方面,园区构建了“链主引领、雁阵齐飞”的产业生态。一方面,培育认定“链主企业”和“重点企业”,巩固壮大产业链优势环节,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和综合实力,累计培育认定“链主企业”77家、“重点企业”450家。另一方面,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深度融入龙头企业供应链体系,提升产业链配套能力,有效促进了内外资、大中小企业间的协同合作。目前,园区专精特新各级企业数量居全省各县级地区首位,产业链协同发展成效显著。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持续发展攀高是园区长期坚持创新驱动、培育经营主体、优化营商环境的必然结果。未来,园区将继续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赋能工作作为激发创新活力、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完善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优化全生命周期服务,努力让更多的“小巨人”破土而出、茁壮成长,为园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也为全市、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